文章摘要:
随着 Riot 对《英雄联盟》全球赛制的深入调整,2025 年 LCS 季前赛迎来格局性变革:美洲赛区与南美赛区合并为 LTA,同时引入全新的 First Stand 国际联赛与“Fearless Draft”机制,新赛季赛程被拆分为三阶段,并施行更灵活的席位分配制度。在这一背景下,各支队伍在季前赛阶段便开始着手战略筹划:有人专注于适应 Fearless Draft 带来的英雄池要求,有人利用 First Stand 提前锤炼跨区战力,也有队伍重新布局选手结构以应对多赛区竞争。本文将从赛制结构变革、Draft 与阵容策略、跨区竞技准备、队伍内部调优四个维度,深入解析 2025 年季前赛的全新变化与各队的应对策略。通过对这些维度的梳理,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赛季的走向脉络,也能理解各队如何在新赛制中谋求优势。
2025 年 Riot 对全球职业联赛格局做出了重大调整,其中最显著的是美洲赛区的重组。LCS、CBLOL 与 LLA 三个赛区在 2025 年合并成为新的美洲顶级赛事 LTA,并分为 North 与 South 两个分区。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3turn0search5
在新的 LTA 中,North 分区将包括六支原 LCS 的合作队伍、一个来自 LLA 的队伍,以及一个客座队(Guest Team)位置雷火竞技;South 区类似设置。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12 这一合并意味着原 LCS 队伍要面对原南美赛区队伍的融合对抗,同时客座队制度也带来了“保级 / 晋级”的制度张力。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3turn0search12
另一条重磅变革是赛季结构由传统的两个 Split 拆分为三个阶段:季初(即 First Split + 国际首站赛事)、中期(通向 MSI 的 Split)、末期(争夺区域冠军与世界赛席位)三段结构。citeturn0search12turn0search5turn0search4 这使得季前赛到季中期的准备与表现承载更多意义,而非简单为夏季推演铺垫。
在国际赛侧,也被引入新的赛事安排:First Stand(或称“国际首站赛事”)安排在三月,作为 Split 1 区域赛后的全球对抗环节。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2turn0search1 在这个赛事中,五个赛区各自推选一个队伍参加国际轮次,采用 Bo3 循环赛制加 Bo5 淘汰赛,并将结果用作 MSI 的种子排序依据。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2 此外,“Fearless Draft”机制首次被引入 Tier-1 赛事,在 First Stand 和 Split 1 等系列赛中实行,不允许在同一系列赛中重复选用已被选的英雄,从而对选手的英雄池、战术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。citeturn0search12turn0search5turn0search1
总体来看,这些结构性变革打破了传统赛季的节奏与边界,在季前赛阶段就赋予了更高战略价值:对各支队伍而言,季前赛不再仅是热身或阵容试验场,而可能直接影响能否获得优质国际赛种子与后续赛季竞争力。
“Fearless Draft” 是 2025 年季前赛与正式赛季都将使用的重要新机制:在系列赛中,任何已被双方之一选出的英雄都无法在后续比赛中继续被选择。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2turn0search1 这一机制加重了对队伍英雄池宽度的考验:队伍必须在多轮对抗中保持持续输出能力,而不是在某几位关键英雄上反复依赖。
因此,在季前赛阶段,各队普遍将提前进行英雄池扩充、替补英雄练习与反制策略储备。许多队伍将启用“深英雄池陪练”体系,让辅助选手或替补选手在小局中试验冷门英雄,在不损害主力运营稳定性的前提下,储备更多选择空间。
此外,Draft 阶段的 ban 策略将更加多变。由于 Fearless Draft 的累积禁选机制会使后期游戏 ban 数激增,各队在第一局选 ban 阶段就要对整局节奏、后续英雄储备进行更深层次布局。预留空间、压制对手英雄池、避免自选英雄被封成为考验。
在这种机制下,拥有广泛英雄熟练度和灵活选手配置的队伍,往往能在后期对局中获得优势。因此,一些中小队伍在季前赛中可能会优先练习“主力+辅助英雄联合循环”的打法,以增强容错能力。
同时,阵容构建策略也趋于保守与多样并重。在新赛制下偏安一隅的强势一套体系可能更容易被对手针对,各队会更倾向于为关键位置(如打野、中单)培养多个组合方案—包括边线担当型、控制型、爆发型等,以便在客座赛或国际赛对阵风格迥异的队伍时有应对空间。
引入 First Stand 国际联赛,使得季前赛阶段就有跨区对抗存在,各队不得不提早考虑不同赛区间风格差异带来的挑战。Top 选手须预判外区强势英雄,教练团队要分析不同版本下各赛区可能的主流战术套路。
许多队伍会在季前赛阶段安排“模拟赛”或跨区训练营,通过与其他赛区或代练队伍的对抗来提前暴露自身短板。以 LCS 队伍为例,就可能与南美、巴西队伍进行友谊赛,以适应南区对线风格或侧翼推进节奏。
在 First Stand 或类似赛事中表现优异的队伍,可为本赛季争取 MSI 种子优势(如获得额外 bye 位)。例如,赢得 First Stand 的队伍会让其赛区获得额外的 MSI 晋级保障或排名优势。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2 因此,对于想要拿到更好国际赛种子的队伍来说,季前赛阶段的国际表现已经成为一种前奏。
此外,不同赛区版本节奏、英雄池偏好与战术流行趋势存在差异。美洲队伍若要在国际赛中站稳脚跟,就不能仅照搬国内战术,而要提前观察 LCK、LPL、LEC 等强区的开局趋势,调整适配对策。季前赛则成为一次窗口期,用于“试水对抗节奏—观察版本弱点—调整实践”。
最后,跨区准备还包括心理调适与交流机制。面对异国对手、陌生战术套路、观众压力等变量,队伍心理教练、战术分享与信息复盘机制将在季前赛期间就要启动,以保证一旦进入国际赛段时,不至于因非技术因素崩盘。
在新赛制环境下,许多队伍在季前赛阶段开始重新梳理选手架构与人员分配。一种常见策略是引入多功能型选手,以便在不同对局中灵活替换。例如,中单兼顾控制与爆发型,打野具备节奏型与辅助型两种打法。
此外,教练与分析团队在季前赛期间的角色更加关键。分析师需要对版本趋势、对手英雄倾向、本赛区与国际赛区版本差异进行深入研究,提前制定对局应对表。教练则要在季前赛阶段不断试验新打法、调整运营节奏、验证阵容组合。
还有一类备战重点是选手状态调整与磨合。季前赛阶段虽尚不决定正赛名次,但正是